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矛盾
在园林中,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既有矛盾的一面,亦有统一的一面。无论是宏伟壮丽的北方宫苑,还是玲珑秀丽的江南私家园林,园林中处处体现着实用性与审美性辩证统一的原则。
1 中国古典园林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矛盾成因
首先,园林早期的形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园林”一词自诞生起,就是超脱于本身的实用价值,建立在一定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两者的矛盾正是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早期的文王的灵囿,就具有通神、祭天和畜养动物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苑、囿发展到后期也逐渐地具备了审美价值,并且渐趋突出审美价值,淡化实用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园林”一词,园林的审美意识更加趋于自觉。
其次,中国古代的园林为少数人所拥有,园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在设计之初,就并没有考虑大众的实用和审美的需要,总的特征是为其自身的实用和审美考虑。如北京的紫禁城、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等等,在当时,工匠只是按照园主人的想法去营造园林,园林基本都是不对外开放的。而古代园主人的实用和审美需求不能代表众多平民百姓的实用和审美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园林在近现代开放的时候,对近现代人来说,其实用性和审美性,或升高或降低,取决于受众的多寡。就古今对比而言,其总的趋势是,中国古典园林随其开放,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渐趋低下。
再次,古典园林不等同于现代的广场或公园。古典园林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突出要求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慢慢品味,则余味无穷。相反,我们欣赏园林正随大流、追求新鲜。现代园林的公园或广场,更偏向于物质层面的享受,它以新、奇为建造理念,咀嚼久了,也就乏味了。
最后,今天的古典园林更像是笼中之鸟,各种保护设施使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大打折扣。这些生硬的现代设施与古朴的园林建筑、小品等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背离了“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园林本就具有“可居,可游,可赏”的功能,而今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可居”以及审美功能“可赏”,正走向边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扬州的个园,整个个园分明透露着“可居”的实用性特点,但却又是可望而不可及。再说淮安的清晏园,它揉北方的开阔与南方的玲珑于一处,是极具“可赏”功能的。可当你走近它时,却也只能“隔栏而望”。事实上,目前中国现存的古典园林,绝大多数都是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
2 解决中古典园林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矛盾的难点
(1)实用和审美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不是不能达到统一,而是不能像过去那样达到完美的统一。大处、总体统一,不代表细处、局部也统一。古代的叠石工匠以所叠假山宛若天成为标准,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就是一个杰出代表,毫无堆砌的痕迹。而现代人堆叠的假山,就随处可见水泥堆砌的痕迹。如果我们就从书上去看这些园林,我们自然会把这些瑕疵忽略掉。可园林是具体的、享受型的实体,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和哲理,任何瑕疵都会影响到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构园理念绝对是贯通园林内外和上下的,而不仅限于整体的形式美。
(2)出于对游人安全的考虑和文物保护的需要,一些防护设施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将这些设施巧妙地融入园林中去。往大了说,就是现今我们该如何使古典园林的一些特色、精髓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园林中去,从而避免古今因审美和实用理念不同而发生碰撞。这一点万科做的比较好。万科“第五园”不仅将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用于形成古朴的建筑风格,而且适时适地地用一些漏窗、天井、盆景等增加居住者的生活情趣,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味。但在第五园的住宅内,却又处处可见现代化的痕迹,尤其是夜晚,灯火通明,弥补了古典园林夜晚暗淡无光的缺陷。那我们不妨由万科的“第五园”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3 解决中国古典园林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矛盾的措施
(1)提高园林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苏州的网师园、扬州的瘦西湖,还是现代的万科“第五园”,园林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物质性的东西总会衰竭,而文化和精神却不会。没有文化作为灵魂的园林,往往流于形式美。这不仅仅是古典园林能生存下去的支柱,也是现代园林长久不衰的动力源泉。应该承认,我们创造园林文化的能力正在严重萎缩,我们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提高,就必须认真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经验,提高我们创造园林文化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园林文化日益精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