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设计的适用实用之美——以紫砂壶为例
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据史料记载,在神农时期我国就有了人们利用茶叶的相关记录,从当时算起时至今日也至少有四千年历史了。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饮茶活动有着直接关联的茶具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传统的茶具设计往往以茶壶为主要的制作设计主体,搭配茶杯和茶碟等其他茶具共同组成完整的茶具配套。茶壶设计作为茶壶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其艺术性、创造性、独特性,设计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设计者自身的审美观和思想创作理念,还要考虑到茶壶的实际应用性和适用性。尽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茶壶在设计上也有了显著变化,在适用方面更加注重人们的真实需求,进而茶壶的设计成为了集适用性、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创作,也让茶壶在适用实用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本文将以紫砂壶为研究对象,从茶壶的起源与发展,紫砂壶艺术形态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对紫砂壶的实用之美进行了深层次的评析。
1 茶壶的起源与发展
茶壶作为饮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具,探究其起源和发展必将与我国茶具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茶具和餐具、饮具相同,它的起源和发展同样经历了从没有到产生,从公用器具到专一用具,从制作粗糙到精致美观的变化历程。虽“茶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年间的一份契约之上,但公认的茶具则是与饮酒器具、饮食器具所通用之物,多为青铜和陶瓷材质,后经历漫长发展茶具才逐渐演变为饮茶活动的专用工具。茶壶最早出现于唐朝之前,但当时并无“茶壶”之名,唐朝时期人们将其命名为“注子”,其大意为从器皿的嘴部由内向外倾倒茶水,现在依然有人称泡茶为“点注”也是源于此名之故。此后又将茶壶的造型做了调整,又将其改名为“茗瓶”、“偏提”等。直至明清年间,“茶壶”一词才真正出现,当时泡茶的方法不断更新,进步很大,茶壶在材质上也出现了瓷壶、紫砂壶等。茶具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南瓷北陶”的局面大体形成,造就了茶壶制作的鼎盛时期,但当时茶壶的制作都是以陶瓷为主的,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对我国茶壶设计制作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以紫砂壶为例,紫砂壶是以紫砂为主要材质经后期高温烧制而成。我国宜兴地区盛产紫砂壶,茶壶器皿大小与口味有着直接的关系,小型茶壶泡制的茶饮,味道清香鲜美,相比之下,形体较大的茶壶不仅味感不佳,而且泡制时间越长茶味散失越多。因此,在明朝人们在茶壶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小的茶壶。明朝时期,茶道文化发展迅速,广为传播,在饮茶的各方面上都越发讲究,无论是茶叶的泡制方法、茶叶的茶色观察还是酌盏、烫壶等方面要求都极为精细。
2 紫砂壶的艺术形态特点分析
2.1 艺术形态分析
在艺术形态上,紫砂壶在点、线、面等形式的设计上,本身就具备了形态美感的基本要素和其中蕴含的内在美感。从紫砂壶的外观上来看,壶体、壶嘴、壶足、壶把、壶钮之间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虚实空间;从点、线、面等元素上来说,线条间的美感最富情感又有活跃的灵动之美,是面与面之间的交接过渡,是平面上的二维形态,也是空间上的立体形态。“线”形之美,美在其集跳跃与静谧为一体,展现了安定、轻巧、严肃、活跃的情感是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中艺术形态美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对线元素的艺术美感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都知道“曲壶”作为紫砂壶最具代表性茶壶设计,其在茶壶设计中对线元素的运用和线元素美感的表达成就了“曲壶”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曲壶”在形态设计上突破传统,大胆尝试了以两条曲线为主要设计思路,利用两条曲线间线条的韵律和美感将整个紫砂壶的各个部位灵动地结合在一起,线条本身的延伸性和流动性使各个部分既具独特性又不乏整体的艺术性,这种流动旋转的韵律之美是茶壶设计上的先例,对今后茶壶艺术形态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茶文化越来越关注,在饮茶方式上也越来越讲究,在这种形式之下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茶壶时必然要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特征,这不仅仅是设计理念、艺术形态上要融入人性化的创作手法,在物质需求、精神境界、情感表达等方面也应注重人性化的设计需求。
2.2 艺术形态原则
紫砂壶设计的艺术形态多样,艺术特征凸显,其展现出的艺术美感并完全非特有同样,也具有内在的通用性,也就是说,紫砂壶在形态设计上表现出的艺术美跟大多数的艺术品一样,在设计上都遵循美学原则。通常来说,形态设计时遵循较多的美学原则分别为对称均衡原则、比例尺度原则、对比和谐原则等等,这几个原则的相互配合在不同层面和形式上凸显了茶壶设计的形态美。
上一篇:从绣花底样看民间剪纸的实用与审美
下一篇:军队医技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标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