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客家文化加强医德教育以嘉应学院医学院为
客家精神是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的精华。“一部客家文化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部传承和创新的文化史”[1]。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散播和融会到足迹所及之处,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这种文化再创造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精髓成就历久弥新的客家精神。目前得到多数人认同的客家精神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二是勤俭廉洁、爱国爱乡;三是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四是崇文重教,开拓创业。
客家精神激励着历代客家人开拓进取,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桥梁。在以医学类学生为主的嘉应学院医学院,融入客家精神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客家进取精神强医技
客家先民为避战乱、不屈异族统治等原因,从西晋末年开始(历时1500多年进行了五次大迁徙,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最终形成了新的民系——客家民系。迁徙而来的客家先民“多是中原贵胄、衣冠世家、仕宦之家、书香门第”[2];这些“后来人”由拥有优势资源的上流人士变成了“入侵”的“客人”。作为“后来者”到了一个优势资源被土著人占据的陌生地方,为了生存只能向尚未开发的山区进军,这便是今天客家人多集中在群山环绕的粤闽赣等地的历史原因。
这群“后来者”依靠、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了这片险山恶水。客家先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劳作,把荒凉山野变成层层梯田和片片井田。随着人口的繁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缺乏、商业不兴的山区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人口,于是客家人纷纷出外谋生,远赴异国他乡开拓创业。这些敢为人先的客家人在海外创造了一个个商业传奇,这是梅州等客家族群聚居地有华侨之乡美称的原因之一。留在本土的客家人也没有就此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而是像在外闯荡的父辈一样积极进取,只是他们尝试的是另一种方式,即希望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改变命运。崇文重教是客家一向来的优良传统,客家人作为中原贵胄秉承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文教、薄农工”的观念在客家族群聚居地变得异常强烈。在这观念的引导下,客家人竭力为下一代创造就学条件,族中有贤能者通过助力机制来“捐资助学”,想方设法进行智力投资。这种努力使客家人培养了许多有学之士(例如大埔县出了多位翰林,梅州地区有多位院士),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客家人聚居的梅州因此又获得了文化之乡的美称。
不论是最初的开垦,还是之后远赴异乡创业,或是崇文重教,这都是客家人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这种积极进取的客家精神是医学生在艰苦而漫长学医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我国众多专业门类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是公认的最辛苦的学生群体之一。作为医学类学生,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医务人员。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并非易事,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努力钻研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文科类的调研或许要很多年才能见效,但医学生是否有真材实料在他看诊的过程中就可以一探究竟。所以作为一个医学生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得到病人的认同和信任,才有立足之地。
医学类专业一方面门类众多又时有交叉,另一方面在医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单方面呈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本门类的知识,还要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就无形中加重了课业负担。繁重的学习压力迫使医学生要有钉子的“挤”劲和“钻”劲,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实践。这种“挤”劲和“钻”劲可以在客家人开荒拓业、崇文重教所形成的积极进取精神中找到榜样的力量。
在医学类院校中通过专题讲座、故事会、调研等形式向医学生灌输客家人积极进取的先进事例,指引医学生在学医之路上不畏艰难,奋勇前进,正如叶剑英所提倡的:“攻城不畏坚,攻书不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二、以客家廉洁文化养医德
坚实的医学基本功是一个医学生成为医生的先决条件,而廉洁从医则是一位医生获得病人信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廉洁一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的注释中给廉洁下了一个定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即廉洁是指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使自己的清白人品受玷污。古者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学者看来,礼义廉耻是构成一个人品德的四大要素,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遭受灭顶之灾。腐败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情,普通老板姓很难腐败,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公权力。也就是说腐败群体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例如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企业权力等等。如果一个国家腐败成风,那么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就会失去执政的公信力、失去支持它的民众,当腐败程度超过一个国家国民(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接受度时,动荡就在所难免了。可见廉洁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史记扁鹊列传中扁鹊大医形象的文学呈现
下一篇:谈肿瘤病人定位时健康教育的实用性